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等级不断提升,城市私家车数量猛增,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事故也日益突出。据资料统计,2005
年城市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77 414 起,造成22 049
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9.4%和22.3%。其中车辆超速行驶、违章超车是我国城市道路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
减速带作为一种强化型的道路安全交通设施,对
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内业内也取得了很大的认同。但是,由于减速带缺乏人性化设计与论证,在安全、舒适、方便等方面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道路使用者对减速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安全”这一最低层面上,而是越来越关注使用减速带的舒适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使用减速带的舒适程度,使之更具人性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1 国内外的使用现状
减速带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使用非常广泛。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把驼峰式减速带用于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以减少交通事故。近年来又发明了更具人性化的减速丘、新型瓦楞形减速带等。日本根据本国地域的实际情况,广泛采用热塑振动减速带来保证行车安全。国外相关资料表明:英国在公路上设置减速带后,85%
车速降低了16 km/h,所设道路上事故数减少了71%,周围道路事故数减少了8%。
鉴于国外的经验,我国很多地区公路管理部门和维护单位也开始大量使用减速带进行通行车速的强制控制。目前,在高等级公路特殊路段、收费通道、城镇路口、工矿企业、学校、医院、宾馆、住宅小区出入口等都设置减速带,起到了预防交通事故的作用。
统计资料表明:自2004 年广东省台山市增设公路减速带等减速设施后,该市交通事故死亡率连续2年下降,从2003 年的130 人降至2004 年的103
人,死亡率降低了20.8%,2005 年更是降至97 人,2006
年第1季度,交通事故死亡率同比减少了24%。2004年河南省郑州市路口减速行动,通过安装减速丘、黄闪灯、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使市区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4项指标大幅下降。
2 减速带设置的基本理论及缺陷
2.1 减速带原理及分类
减速带是为保障行人安全设置的一种交通设施,其基本原理是在公路特殊路段(道路出入口或连续长大坡等交通事故多发路段)
的行车道上设置某种突起设施,当汽车以较高车速通过其上时会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使驾驶员产生很不舒服的感觉,另外,驾驶员根据常识预计到车辆通过减速带时会带来车辆剧烈振动,并由此产生可能会造成车辆机件损坏的疑虑。上述生理和心理感觉预见可以降低驾驶员对该段公路的行车安全感觉(主观感觉),从而促使车辆驾驶员自觉、主动地降低车速,达到提高特殊路段行车安全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减速带主要有道钉减速带、驼峰式减速带、水泥台减速带、热塑振动减速带、路面凹形槽减速带等,如图1 所示。
2.2 减速带设置必须遵从的原则
通过近年减速带使用效果来看,减速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地设置减速带,可以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反之,可能效果不大甚至成为公路上的人为路障。要想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注意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遵从针对性、系统性、配套性原则。
2.2.1 针对性原则
必须根据路段的道路等级、车流结构、实际平均车速、道路线形、路面材料等具体条件加以分析确定减速带的类型、形状尺寸、材质和连接安装方式等要素。
2.2.2 系统性原则
减速带设置的位置和数量,必须要有调研依据或实车道路试验。
2.2.3 配套性原则
强制力较大的减速带必须与其他交通安全设施(提示标志、标线等)配套使用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3 目前常用减速带存在的缺陷
减速带的设置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减速,有效地预防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因部分减速带设置缺陷给使用者带来了一些不便。
1)缺乏“人性化”设置。现在路面上能看到的减速带有很多种,我国城市道路上最常见的是条状的橡胶减速带,在住宅小区内混凝土减速带也有不少。这些减速带宽度为35
cm 左右,高度在30~100 mm
之间,长度以路宽为准。这样设计的减速带往往存在过长、过宽、过高等问题,导致车辆频频受伤,轻者伤害车辆避震系统,严重时会刮坏发动机的机油底壳。与此同时,每当人们驾、乘车经过时,都要被重重地颠簸一下,严重影响了舒适性,同时,为了避开减速带的颠簸,骑车者往往会选择减速带与路肩之间的空隙驶过,往往在上下班等高峰期会发生拥挤,导致自行车相撞的现象,给人们生活造成不便。
2)设置不科学。交通设施、交通标志设置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对减速带设置作规范化的规定,致使一些路段的减速带没有设置方案,而是随意择地安装。尤其在城市道路上,减速带太滥、太随意设置给城市交通的安全、舒适、快捷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见图2)。减速带设置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配套性原则,扰乱了行车车流秩序,进一步降低了路段的交通安全。
3)噪声污染严重。车辆通过减速丘、减速带时若来不及减速,轮胎通过减速丘、减速带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并且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大。尤其是大货车通过时,发出的声响更加明显,形成了噪声污染。减速丘、减速带成了城市道路上的“扰民丘”、“扰民带”。
3 减速带的“人性化”设置
3.1 减速带的设计
基于常用减速带的缺陷,城市道路上特殊的车流结构(以小汽车为主),本文主要采用各种形状的减速块相结合组成的减速带,并在每小段减速块中间留下足够的空隙,供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方便舒适通行。改进后减速带设置的俯视图如图3
所示。
小汽车因制动性能好,速度容易控制,可以根据车辆的轮距和轮胎宽度,设置减速带适当的长度和间距,使小汽车可以低速驶过而不颠簸。
根据表1 和表2 中小汽车轮距和轮胎断面宽度值,建议在小汽车为主流的路段,如住宅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将减速带间隙设置为0.35
m,减速带相邻空隙的间隔为2 m 为宜。
对于其他具体路段则需要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车流结构,道路中的不安全因素按照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配套性原则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3.2 改进后减速带的优点
1)对车辆起到强制减速作用,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对小汽车而言,只要减速慢行就能顺利舒适通行;给摩托车、自行车带来了方便,无需绕道从减速带和路肩之间的空隙穿行。
2)由于小汽车慢行通过时不会和减速带产生机械振动,降低了城市区域内的噪声污染。
3)减速带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进,没有给相关单位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具体实施方便可行。
3.3 改进后减速带使用的具体实例
目前这种减速带已经在清华大学校园内、个别住宅小区出入口开始实施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图4。
1)从减速带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降低对城市道路上过往车辆的不利影响。
2)不同路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制定减速带实施方案中必须遵从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配套性原则。
3)在原来减速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会增加减速带的使用成本。
4)关于减速带设计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如高等级公路上减速带的设置,减速带本身的制作材料、设计宽度、高度尺寸、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以及安装的方式等,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