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造成福州交通拥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非机动车和电动车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私家车的大量增长。开建地铁、增加公交,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但是私家车的问题就需要建设高架桥来解决。”周骁鸣说,他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个有时会选择公交出行的有车族。
周骁鸣曾经在南京待过一、两年。他说,当时南京的地铁也是如此,在1号线(迈皋桥至奥体中心)建好之后,只解决了南北向的公共交通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路面拥堵的状况。“只有地铁的覆盖面达到一定的广度,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路面交通问题。”所以,他认为,高架桥相当于建立城市的快速通道,能够缓解路面压力。
原智勇则认为,交通是否拥堵取决于供(各种交通设施)与需(车流和人员通过量)的平衡关系。“当需大于供时,当然增加供给是有利于减少失衡的,不过我觉得这赶不上目前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
原智勇是福州本地人,大学里的专业是经济学。
“聊胜于无吧!”原智勇说,“在不考虑建设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多个高架桥显然比没有要好。”他又补充道:“只不过想比公车族,对有车族的便利会更大一些。”
已经在福州安家落户的汪静,平常选择公交出行。他认为,高架桥是能够部分地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但是目前福州的高架桥已经足够了,症结不在于高架桥够不够,而在于管理水平低下。他说:“是否要建城市高架桥,跟城市的发展布局和交通规划有直接关系,车辆多不多其实倒在其次,如果交通规划不好,即使建了高架也无助于交通状况的改善。”2011年,汪静来到福州,100多秒的红灯留给他的印象是,这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还不够。
同样是“公交族”的原智勇认为,相比建设高架桥,增加公交车辆的优先级比较重要。“打个比方,如果有车,从五四北到马尾走三环只要30分钟;但是如果坐公交车,从五四北到汽车站换37路走江滨去马尾,高峰期没有2小时搞不定。”原智勇说。
原智勇认为,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张,未来要考虑发展北京三环、四环那样主路上“大站快车”的公交运输,或者增加点对点的公交路线,这样有利于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汪静认为,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大型城市才需要建设横跨城市的高架桥,而且多是以环线的方式,福州短期之内还达不到这样的城市量级;另一方面,福州市区内的城市改建还刚刚起步,应该先把整理、提升城区的交通,再去考虑跨城的高架会更实际一些。
周骁鸣则认为,考虑到私家车现有的数量和增长,不建高架桥难以解决这部分车辆出行带来的压力,综合投资成本、交通管理的成本和收益来看,建设高架桥还是可行的。“如果建设贯穿城市的高架桥,那就相当于在空中建一个新二环。”周骁鸣说。但是,他也提出,这样浩大的工程造价很高,而且还要考虑高架桥上下口可能出现的拥堵状况。